首页 -- >> 中青创家-- >> 首页推荐
APP下载

利润之上有情怀

发布时间:2017-09-11 11: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超 张慧 邓青青

  90后海归青年陶宪博没想到自己的创业项目“生物传感芯片”获得评委们的好评,成为2017“创青春”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创意组”的一等奖。

  2014年,陶宪博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不久就投身创业项目。一年后,他带着芯片研发的技术和创业梦返回中国。这种芯片比市场上的芯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穿透力,价格却更便宜。

  早在美国时,陶宪博就不断感受到国内的“双创热潮”。这次在江苏张家港举行的创业大赛,有些让他惊讶,似乎找到了在“创业天堂”的感觉。

  这个由团江苏省委主办,团苏州市委、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活动,从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2378个项目报名参赛,经过13个市级赛的筛选,共320多个项目入围省级决赛,其中包括135个商工项目、105个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商项目、50个互联网项目、38个App专项赛项目。

  “我们长期以来都把利润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但这次大赛突然发现,企业利润之上还有道德、价值、情怀。”本次大赛评委、河海大学商学院陈钢教授总结说。

  创意来自“现实所迫”

  林栋的创业想法来源于对快递小哥的关怀。去年4月,深圳开始查处电动三轮车,快递小哥的工作受到影响。紧接着上海、杭州等城市也实行类似规定。

  “快递小哥劳累辛苦,今后还会面临无法送快递的窘境。”这件事触动了林栋的心,他想着为快递小哥“量身打造”物流车。

  36岁的林栋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在电动自行车领域有12年设计经验,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BOSCH担任首席设计师,他设计的电动自行车曾被意大利、瑞士警察采用。

  “首席设计师虽好,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感受到团队合作比以往更加紧密,“这次项目非常接地气”。经过一年研发,他的物流电动自行车进入试用阶段,颇受好评。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通过了安全标准鉴定,拿到了国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量监测中心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这就意味着,物流电动自行车可以合法上路。

  考虑到快递小哥买车的压力,林栋寻找银行合作,快递小哥们零首付就能按揭买车。另外,物流电动自行车还有“认车不认人”的车险。只要车辆发生事故,驾驶人员即可获赔。无论哪位快递小哥,都有保险“护身”。

  徐伟的创业梦是蓝色的,这是“星儿计划”志愿者的马甲颜色。他的项目是“星益自闭症公益App”,这是国内第一款专注于自闭症领域的公益App。

  决赛时,商业价值是项目不可绕开的关键部分。当这个问题抛向徐伟时,他回答得很认真:“我们这个项目不能谈营利,说收入流更合适。”

  也就是说,他的项目要不断地将收入投进项目,实现自造血。

  2012年,苏州大学学生徐伟在“海洋天堂”首次接触到“星儿”自闭症儿童,从此一发不可收:招志愿者、推出志愿者家庭陪护、开设艺术课程、举办星儿足球训练营……

  如今,毕业已有两年的他,一边忙着工作,利用空余时间还在“掺和”这件事。幸运的是,团队最初的成员无一人离开。

  “因为自闭症,家长更自闭”,这是徐伟接触这些家庭最大的感受,有些家长甚至与亲友断绝往来、搬家。

  “让志愿者进入家庭,让家长有‘喘息’时间”。这一常规活动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让家庭为志愿者“开门”。

  “把这件事情持续做下去,也是想证明给家长看,我们会坚持做,可以被信任。”徐伟说。

  5年公益经历,让徐伟很清楚围绕在自闭症帮扶上的矛盾:自闭症家庭无处诉求,志愿者帮扶不精,康复机构宣传不广。

  而这款App就是以他们为目标用户,活动、社群、电商等将是App的主要功能。其中,电商出售的艺术衍生品是项目“自造血”的一种方式。把“星儿”的“抽象派绘画”放到马克杯上、袜子上、手提袋上,其销售80%的获利将重新投回项目中。

  勇于从实验室走出来

  在创业方面,这次参赛的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宫亮自称是个“后进者”。

  作为学校自动化系实验室主任,本科毕业后就留校任教10多年。如今,他主持高精度定位系统研发工作已有3年多时间,如果不是研究出了成果,他还会继续“蛰伏”在高校中。

  “我的不少同事有过创业经历,失败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不好,而是败在了技术之外。”宫亮说,做研究可以,但“打市场”对他来说实在头疼。他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而创业则是九死一生的事业。迈出这一步,他经过了“再三地思索”。

  与企业合作中,宫亮才知道市场有多大。现在的电路板越来越小,对定位精度的要求随之攀高,但国内的技术并不能满足。国外产品精度高,价格不菲。

  宫亮掌握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相关设备性价比很高。“如果企业购买他研发的系统,价格是国外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

  科研项目不落地,就只能停留在成果层面上。目前,设备在企业进行试用,反馈不错,这又增加了创业的把握。

  宫亮终于勇敢地迈步,加入了创业大军,他的哥哥宫明有10多年公司运营经验,现在全职加入团队。但创业实际困难程度还是数倍于想象。团队起初试图在上海寻找厂房,但租金、人力成本之高,让他们很快想放弃了。

  邻近上海的张家港刚好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找厂房时,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和他跑遍了各个工业区。“他们办事效率高,好像周末都不休息”。

  厂房已落实,接下来是招人。宫亮虽有些担心,但“政府帮忙找厂房”的经历,让他相信,问题会解决。如今,宫亮已被评为张家港“领军人才”。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让他更加专注于做好事业。在他看来,政府应该是创业的总指挥,引领潮流。而他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在细分领域做出品牌。

  不同于宫家兄弟的分工合作,朱家三兄妹齐心协力搭建“杜仲梦”,力求把这个梦从实验室落地到企业。一门三博士,朱军强、朱铭强、朱亚红都致力于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日杜仲研究所下的实验室是他们的研发基地。

  杜仲在不少人眼中是中药,可以煲汤,做茶,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但在实验室中,杜仲的整个植株都是宝。杜仲木料做活性炭,叶子与皮制作杜仲精粉,从提取过精粉的材料中可获得饲料添加剂,接下来还可提取杜仲胶。杜仲胶性能优越“有市无价”,朱军强说:“我们在网上寻找提供杜仲胶的厂家,结果这些厂家反过来找我们要胶。”

  “杜仲有多种利用价值。如果不能将它推到市场上,实在是太可惜了。”

  2009年,他们组建创业团队。2012年,“双创”的概念刚刚火起来,朱铭强就报名参加创业大赛。那时,像他这样敢于走出实验室参赛,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但这只手还是被螃蟹“夹了”一下。团队通过创业大赛拉到了第一笔投资。“政府把地都批下来了,结果投资人撤资,公司只好关门”。

  尽管他们在杜仲种植、提取、制备等方面均有技术优势,甚至是形成技术壁垒。但在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人看来,“卖房子比这赚钱快多了。”朱军强把这次失败总结为“没有找对合伙人”。

  如今二次创业,他们计划在张家港“落户”,建立杜仲精粉茶生产厂。据了解,本次大赛有10个参赛项目与张家港相关区(镇)签订落户意向协议。

  回国创业,是为了让祖国走在世界前列

  “回国创业是为了让祖国走在世界前列。我会倾尽毕生之力去完成这个大目标。”从加拿大归来的罗睿轶信心满满。2003年,他远赴加拿大求学,2012年他学成回国。在加拿大念书期间,他看到国内工业品与西方差异,“不论是质量还是理念,和国外比都相差比较远。”

  罗睿轶参赛的项目为氯磺化橡胶树脂项目,该项目是以天然橡胶为原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学反应。天然橡胶从橡胶树上割下后呈块状,而进行加工后,则可以使其变为白色粉末。

  这些反应后获得的粉末主要应用于涂层和胶凝剂,可用于军事,可以达到防腐蚀和红外隐身效果,在民用方面主要是应用于工业胶凝剂。

  罗睿轶所在的江苏瑞和新材料创始于2012年,这家由家族团队为班底扩大至今的企业,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罗睿轶表示还年轻,每一步都要慢慢历练。

  这次,他在团盐城市委推荐下,参加比赛。他说,团组织平时给予帮助很多,与投资人对接,帮助解读政策……“这次我们走出来,看看别的企业,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如果说有融资的可能性的话,我们也会尝试去洽谈。”

  两年前,刚刚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李哲行,在移民与回国之间纠结了很久,最终选择放弃加拿大安逸的生活,归国创业。

  对于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家庭原因,另一方面是加拿大生活节奏慢,他觉得不太适合年轻人。“作为年轻人,应该要多经历多锻炼,才会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想把所有的墙壁变成创作的画板。”2015年,他们在南通创办公司,围绕新材料研发,引入墙面高分子纳米覆膜技术,针对传统乳胶漆的脏、易发霉、难以清理的缺陷逐一进行改良。最后研发出一种容易被清洗的透明漆。

  让李哲行难忘的是,这次大赛“与众不同”,除了大赛本身,还有训练营、资本对接会、园区考察等活动,特别是半决赛采用“赶集形式”,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方便了他们的项目和产品让更多人了解。

  据了解,本次大赛有16个参赛项目与创投机构签订融资意向协议。如今,江苏“创青春”成功举办四届,已经集聚了近6000名像李哲行这样的双创青年。

  团江苏省委书记王伟说,随着大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创青春”已不仅是一项单纯的赛事,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青年双创服务体系。以大赛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江苏团组织成立了江苏青年创新创业联盟、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地合作联盟,吸引了100多家创投机构、40余所高校的加入;成立了总规模2.6亿元的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基金,扶持优秀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王伟说,江苏团组织不断总结办赛经验,坚持“以赛促培、以赛促练、赛孵结合”,力求把大赛打造成项目成长发展的“孵化器”。大赛不仅是项目比拼的擂台,也是人才尽出的舞台。

【责任编辑:王菀】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