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首页推荐
APP下载

灾难来临,用科技拯救生命

发布时间:2017-08-17 11:5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青创家 苏彦蓓

    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相较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这次九寨沟县地震震级并不算小,但由于震区人口密度低、当地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与以往不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互联网、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手段成为救灾亮点。

    地震、火灾、水灾……当灾难来临,在与死神的争夺战中,尖端的救援科技与设备能够让救援如虎添翼。

    “地震预警”让大震“跑得脱”

    地震消息怎样在第一时间知晓?是靠桌上倒放着的瓶子还是天花板上的吊灯?都不是。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汶川提前41秒预警。

    这所有预警信息都通过一款名为“地震预警”的手机App传播给手机用户。名为预测,实际并非真的能在地震发生前发出预警,App只是打了个时间差,依靠电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速度快,在地震波传播到手机用户所在地前,发出刺耳警报,提前告知手机用户,为求生争分夺秒。

    早在2013年雅安市芦山地震时,地震预警App就让雅安市区人民提前5秒收到地震消息。几秒的时间能做什么?

    在震中及附近地区,从房屋从开始晃动到倒塌的平均时间大约12秒。而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

    相关阅读:"地震预警"使成都提前71秒收到九寨沟地震预警

    无人机大显身手

    近期发展迅猛的无人机,这次也在救灾现场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报道,九寨沟县地震发生后,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连夜组织专业测绘技术人员携带无人机和通讯设备、测量设备等奔赴灾区,无人机很快成功获取灾区漳扎镇附近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分辨率最高达到0.16米。这批影像图被紧急送至国家和四川有关救灾部门,用于指挥决策和抢险救灾。

    如何将震中及周边地区的消息传递出去,让外界了解灾区需求、针对需求尽快合理救灾则变成了首要的问题。当震级较大的地震来临之时,从山上滚落的石子、倒塌的房屋都可能砸到通讯基站,造成通讯中断。这次九寨沟县地震,中国移动创新地使用了“无人机高空基站”。

    无人机如蜘蛛腿般的六个翅膀飞速旋转,在光缆震断、飞石不断的九寨沟景区荷叶寨紧急升空,基站可覆盖50公里,使原本微弱的信号瞬间信号满格。这也是无人机高空基站在地震环境下的首次应用。

    能阻断通讯的天灾并非只有地震,今年7月,湖南地区遭受严重的暴雨侵袭,多地出现通信基站中断、受损的情况。湖南移动紧急调度了一套无人机高空基站系统,这也是无人机高空基站第一次在国内投入实战。

    相关阅读:地震灾区上空的无人机

    生命探测仪与死神争分夺秒

    目前,还没有完全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预测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灾后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救援来说,发现生命与救出生命是最大的目标。

    红外、音频、视频、雷达、静电场、光学、气敏等一系列生命探测仪都较为常见。它们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救援条件。实际救援中往往几种仪器协同作战——先是红外探测仪确定幸存者的大致方位,之后雷达探测仪精准定位,最后利用光学探测仪观察幸存者周围环境以确定救援方案。其中,红外探测仪历史较为悠久,是最常用的生命探测仪之一。

    有别于环境中其他物体,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所发射出的红外线波段为一个特殊的恒定范围,找到了这个范围内的红外线,便有极大的可能找到幸存者,这也正是红外探测仪搜寻救援的关键点。

    2010年4月17日,青海玉树地震现场,救援人员正在使用生命探测仪。

    7月14日,昆明穿金路伍家村附近路段山体滑坡塌方现场,消防人员现场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工作。

    相关阅读:地震面前,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红外探测

    防灾创新不一定非得高大上

    防震床是李锁峰耗费精力比较多的一项专利。当时他已经创办了溧阳市正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汶川特大地震后,李锁峰一直在思考,地震突发,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安全避震?他想设计一种防震床,在一次科研洽谈会上,一位教授说,先拿70万元研发费用,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李锁峰决定自己设计。历经1年时间,防震床设计成功。

    这是一个外表看上去并不特别的双人床。报警器装在墙上,如果墙体晃动达到一定强度,报警器报警,传感器电路闭合,电机启动,在5至8秒内,两块床板相对向里翻转,床上的人会被翻到床箱内,两块床板与底板呈三角形,把人保护在三角形内,地震结束后,打开洞口逃生或者等待救援。

    经相关部门现场实验,4吨重的楼板从3米高空坠下,防震床完好无损。

    201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减灾与安全博览会上,李锁峰的智能防震床以中国专利产品被列入“减灾与安全供应商推荐目录”。

    除了防震床,李锁峰还设计了一系列防震避震产品:海啸避难球、防震房、防震课桌,多数产品获得专利。防震床也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相关链接:李锁峰:没有学历的“土专家”

    除了地震救援,还有哪些创新类发明在灾难来临之时可以救人于水火呢?

    Elide Fire灭火球

    泰国大叔Phanawatnan Kaimart发明的Elide Fire灭火球使用起来不要太简单——是的,直接把球扔进火堆,火就迅速灭了。整个过程只要几秒钟!爆裂后会产生巨大的威力,灭火覆盖半径可达1.3米,效率非常高。即使是汽车着火也可以使用。适用于仓库、车间、厨房等任何可能发生火灾的场所。

    更厉害的是——Elide Fire还能自动灭火!在火灾发生但周围无人的情况下,Elide Fire会在到达一定温度时自动爆炸灭火。同时爆炸发出的巨大响声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周边的群众前来救火。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它虽然也会爆炸,但完全不伤人。甚至不穿防护服也没有问题。

    相关阅读:Elide Fire灭火球:颠覆传统灭火器救火方式

    汽车破窗器

    汽车燃烧或遭遇水淹,车内的人如何快速逃出车外?

    2009年6月5日,成都的一辆公交车上班高峰期闹市燃烧,由于无法逃生,共造成25名乘客死亡,76人受伤。自这件事后,所有的公交车都配备了齐全的安全锤;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34岁的丁志健驾驶SUV行经北京东二环广渠门桥下,暴雨带来的积水把车子淹没,丁志健无法从车中逃生。

    惨痛的教训让安全锤成为车中必备设备,但有人发现,用安全锤砸玻璃并不能有效破窗,于是弹射式固定破窗器、逃生笔等发明应运而生。

    2014年CCTV的《我爱发明》栏目对一款专利产品——逃生笔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将汽车放入水中,模拟真实汽车落水情境,验证逃生笔的破窗效果。传统的逃生工具可能要选择窗角等易碎位置敲,而逃生笔对于窗户的任何位置,逃生者都可以轻易将玻璃敲破,且其速度快、操作简单。

    相关阅读:《我爱发明》一点即破多功能破窗逃生笔

    此外,还有这些救援神器

    蛇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进入狭小的空间,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机”给搜救人员传输救援信息。

    履带式救援机器人的职责是将人送到安全地带,其内部装有一系列传感器,可在运送途中对伤者的血液流动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生命体征进行监视。

    英国沃里克大学的学生曾研制的地震搜救机器人,采用Kinect作为主传感器,在图像感知方面几乎无所不能,Kinect的测距仪能够传输3D地图,这对营救人员搜寻被困人员意义重大。

    第二代“麻辣小龙虾救援机器人”,可在坍塌废墟实现剪切、破碎、切割、扩张、抓取等10项抢险任务作业,和第一代机器人相比,第二代产品在有关参数显示、各项功能监控及故障自诊断、涉水行进功能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

    灾难背后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沉重的,用创新技术与死神争夺生命,下一个被拯救的也许就是你自己。

【责任编辑:杨海琴】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