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媒体聚焦
APP下载

金融科技发展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监管

发布时间:2017-06-19 10:2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史额黎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史额黎) 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中国的金融创新方兴未艾。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和隐患也不容忽视。在6月18日举办的2017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金融科技带来的利好和烦恼

    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看来,理解金融科技,首先要把它与前几年火热的互联网金融相区别。他认为,互联网金融解决的是客户触达和服务体验的问题,它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银行或者金融服务的行为。但科技金融是从基础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端技术,使整个金融产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比如说我们搞消费金融,将来要有五万亿的规模,怎么提升?那就得通过大数据,来对所有的个人消费行为进行刻画,然后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说互联网征信,我们现在搞普惠金融,最头疼的是怎么样能够减少风险。这些大数据,可以使我们在成本低的情况下,给边远地区、低收入的人提供金融服务。”马蔚华说。

    马蔚华还表示,通过人工智能,能够提供交易员的培训、智能交易或智能投资。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则可以防止数据造假,准确地记录资金财产的账目,有利于未来创建新的金融系统。

    然而,金融科技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马蔚华举例称,当支付非线性货币、虚拟货币增多时,它会间接增加货币供给,给货币政策的监管部门造成难题。类似的情况是,美国的高频交易让美联储也感到很头疼。

    金融科技发展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监管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讨论创新和监管的关系提供了参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援引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一篇文章的观点称,在高铁和金融科技两个领域,中国已经至少处在世界领先的水平。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中国的金融,使中国的金融开始大幅度地超越几乎所有国家。

    吴晓求认为,如果中国过去对金融科技是教条主义、僵化的监管,那么中国将很难出现类似于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新型支付业态。中国的金融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进展,得益于过去相对宽容的监管。

    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也表示,第三方支付是监管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共同推出来的。没有监管机构,第三方支付是不可能生存的,所以它不应该抱怨现在被监管了。“而且(第三方支付)生的比国外要高级,(监管部门)把它当成金融机构发牌照,这实际上赋予了它很大的权利。”

    吴晓求强调,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来说,创新是在前面的。创新是完善监管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动力。没有创新,监管也不能升级,所有准则的完善、法律的调整,实际上都通过创新来推动。

    如何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吴晓求称,中国未来要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科技化。如果这两项变化顺利,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将会发生变化,并将过渡到透明度不足和资本不足的双重风险时代。因此,应该基于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变化,调整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马蔚华则表示,创新监管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吸引科技金融领域的人才到监管机构去。监管者应该和高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它们既可以给商业机构服务,又可以给监管机构服务。

    其次,对于外部的监管体系来说,监管机构可以学习英国的监管沙盒。按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定义,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最后,在加强行业自律、明确信息披露标准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公众投资者的教育力度。例如,可以使用一些网民投资失败的案例教育他们。(经济部编辑)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