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媒体聚焦
APP下载

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7-02-27 12:53 来源:大洋网 作者:谭敏

2016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成果交流会大门前,机器人正在自动派发报纸。 记者 黎旭阳 摄

  广州新论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对一个城市来说,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广州“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广州要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重中之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对广州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广州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国际国内在创新城市建设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期理论版,聚焦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

  1

  对广州未来发展有什么意义?

  是广州迈向世界城市的突破口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广州推进三大战略枢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是重中之重。科技创新对广州未来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而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因此,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外部环境下,也最早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商投资和出口低迷,实体经济面临欧美制造业回流和工业4.0的巨大冲击,旧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广州经济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只有走科技创新之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广州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广州要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都要达到70%左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由2014年的54.2%提升到2020年的70%。这些,都要靠科技创新来激发新供给,提供新需求,创造新动力。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广州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支撑点。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和竞争的重要门户城市。在创新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核心的今天,广州必须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吹响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号角。这是广州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定位的要求。广州布局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正是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的三大支撑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不仅要求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更需要推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全方面创新,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系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推进广州迈向世界城市的突破口。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际化大都市影响力指数及国际比较》报告称,广州城市国际影响力位于世界第50位,亚洲第15位。可见,广州迈向世界城市之路,还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正是广州缩短与伦敦、巴黎等世界知名城市差距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数度转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是支撑经济中心转移的强大力量,科技创新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新动力就转向哪里。而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世界城市影响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确保世界城市具有旺盛的竞争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交流不再以有形的货物为主导,资金的流动、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日益重要,世界城市的地位也越来越取决于金融、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中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催生新经济及增长点,更能使城市精神形成并渗透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影响力和传播力。广州积极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其核心正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而科技创新过程中频密的信息与知识交流,也正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谭敏)

广汽集团是广州创新典型企业。图为广汽集团传祺汽车工厂。 记者 黎旭阳 摄

  2

  广州创新之路怎么走?

  打造国际科创枢纽第一关键词是“国际”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意味着广州要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多伦多等国际大都市。对此,广州有何底气?熟悉广州情况的人会给出答案:底气来自于经济总量连续27年稳居全国第三;底气来自华南地区的“最强大脑”;底气来自平均每天诞生7.7家高新企业,来自思科、微软、通用、中远海运等世界级龙头项目争相进驻……作为“千年商都”与活力之城,广州创新底蕴深厚、市场活跃、融资便利,又有高效的服务、良好的交通、完善的配套、宜居的环境,可以说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基础扎实、优势明显,前路光明。

  当然,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不能盲目,既要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也要找准自身的短板。不可否认的是,对比纽约、伦敦等世界创新中心,广州仍然存在不小差距:高层次人才总量较少、领军人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仍有待加强,巨无霸企业数量偏少,服务业、制造业等产业仍需升级等等。

  那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广州该怎么走?在我看来,至少要做好三大文章。

  首先,国际。广州创新的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国际”,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蓝钦扬教授所言:枢纽一定是全球性的、跨国界的联系和聚合。广州要提高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国际化上做文章,放眼全球,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搭上国际快车。一方面,在利用创交会等高端节、展、会的基础上,也要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易的新载体,让全球的“最强大脑”把顶尖思想和前沿信息汇聚到广州,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等在广州“肆意生长”;另一方面也要更积极地走出去,拓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国际创新合作,把广州的创新推向世界。

  其次,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石,创新驱动的本质也是人才驱动。在这方面,广州基础深厚,但如前文所说,高层次、领军人才仍相对不足。近几年,广州在引才方面不断放大招,成效显著。不过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在竞相角力,比拼“诚意”。有的出台具有突破性的出入境政策,有的完善住房、医疗等待遇,有的专门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言以蔽之,“橄榄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州今后仍要实施更开放、更具优势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再次,环境。去年,年产值千亿元的思科智慧城项目签约广州,思科大中华区CEO陈仕炜对广州的开放格局、创新体制、政策支持不吝赞美。换言之,思科和很多世界龙头企业一样,看中的是广州的创新环境。“环境”二字既有涉及真金白银的创新投入、大手笔的政策支持、创新平台载体打造、成熟的金融环境等,又有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对于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今后广州也应尤其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注重提供更多配套服务,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夏振彬)

普通人只需要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快速上手操作无人机。 记者 庄小龙 摄

  3

  如何激发创新?

  把创新文化融入广州城市精神

  如何激发创新?金融支持、科研投入等硬件当然重要,但创新文化、创新氛围的软环境也相当关键。创新文化集中体现于崇尚科学、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环境和机制。广州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创新文化的软件提升。在岭南文化与广州城市精神中,就有许多有利于创新文化发展的特质。

  比如,创新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敢于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在这方面,广州“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正与之契合。多年来,广州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上一直引领风潮,走在改革开放前列。而在世界创新版图中,开拓进取也是公认的创新精神要素。比如苹果公司广为传播的广告语“think different”,就道出了创新就要有“不走寻常路”的觉悟,iPhone、iPad等划时代产品也开创了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新纪元。

  比如,创新需要开放合作,关起门来搞创新是万万不行的。硅谷是全美族裔分布最多样化,并且亚裔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很多著名企业的领导者、创始人都有外国血统或者是外国移民,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出生在东欧,“钢铁侠”马斯克在南非出生并拥有加拿大国籍,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裔……正是硅谷的开放包容,使得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精英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而在广州,开放包容早已融入城市精神,对于培养创新文化大有裨益。

  再次,创新需要勇于拼搏、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如果因为失败了一千多次就半途而废,可能现在我们还点着煤油灯呢!很多时候,失败本身就是创新不可跳过的环节,只要不被失败吓到、奋起拼搏,失败终究会转化为成功。而在广州城市精神中,也崇尚拼搏、不怕失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就是其真实写照。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创新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发展驱动力之时,全国各地的创新文化建设大大提速,与一些城市相比,广州的创新文化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强。比如有学者提出,广州文化中存在急功近利、重短平快不重长远、偏向于守成、路径依赖较严重等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近年来,通过加强科创教育、做强风险投资、为科研人员松绑等经济、文化、政策上的改革,广州正在逐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形成更加浓厚的创新文化和氛围。

  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不足。随着微信等一批创新成果诞生在广州、民间创新创业大潮风起云涌,广州的创新文化已越来越深厚。形成敢于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广州创新力必将再上台阶。(张涨)

  2015年首次提出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2015年12月3日,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民营科技园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广州要发挥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竞争力强

  2017年2月21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广东创新TOP100(2016)榜”。榜单根据专利总量、专利授权率、全球化、影响力和成长性五个维度,对广东创新机构进行科学评价。

  广州作为“广东创新TOP100(2016)榜”上榜机构大户,在产业优势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广州上榜机构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构占比最大,共有6家机构上榜;有5家通用设备制造业机构上榜,其中广州占4家,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医药制造业和涉及基因检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属于生物医药行业范畴,共有5家机构上榜,广州在医药制造业有1家机构上榜,在基因检测领域有2家机构上榜,表明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在广东也有较强竞争力。(谷雨)

本报记者通过VR眼镜感受无人机沉浸式航拍观感体验。 记者 庄小龙 摄

  创新型城市一般分四类

  一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即依托经济繁荣发达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文化艺术领域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通常为一国的首都或重要城市。

  二是工业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堪萨斯、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和韩国大田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即依托地处大都市周边,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工业领域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比较突出的支撑,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

  三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纽约、德国柏林和日本东京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城市的服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不断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各种需要,也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跨国服务,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服务创新型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

  四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等,主要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实现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城市一般依托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雄厚的科技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科技产业优势。其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科技生产力,在协调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谭敏)

  全球创新中心建设风起云涌

  当今世界,知识化与全球化这两大趋势正在重塑世界城市功能,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版图,加速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高等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依托,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抓手。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首尔、多伦多和上海等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2008年起在深圳“先行先试”后,我国决定扩大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范畴。截至2016年底,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名单》,列出了61个已经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区。主要举措是,加大对试点城市自主创新基础能力的投入,促进科技、教育、人才等计划向试点城市倾斜,大力推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北京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打造“国家创新平台”;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杭州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 ”创新创业中心;成都正打造成世界级创新创业中心。

  国际上,创新一直是许多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石。以全球创新“圣地”硅谷为腹地的美国“旧金山湾区”,依托硅谷地区知识、资本的外溢和辐射,圣荷西的高技术产业群、奥克兰的高端制造业,以及旧金山的专业服务(如金融)和旅游业,通过长期发展构筑了一个“科技(辐射)产业(网络) 制度(环境)”的全球创新中心。

  以伦敦城为中心的英国“大伦敦区”,在工业革命之后顺应全球产业升级趋势,依靠市场力量和知识集聚,引领以创意、金融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依靠区域协作与组合,推动多中心发展格局形成,并通过资本经营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凭借“知识(服务)创意(文化) 市场(枢纽)”模式成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东京都市圈”,从战后的传统工业城市群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特大型都市经济圈,树立了独具一格的“东京模式”——“工业(集群)研发(基地)政府(立法)”的深度融合,使得“东京圈”成为制造业基地、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航运中心、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及人才高地。

  新加坡在2016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亚洲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构建并逐步完善了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任务导向和研究联盟为主要特点的国家创新体系。在投入方面,新加坡政府堪称大手笔。从“全国科技1995年计划”起,新加坡政府在过去25年中,每隔5年就会拨款投入研发和创新领域,相关经费多年来不断攀升。

  世界各地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各不相同,但也不难梳理出一些共同点,譬如拥有以知识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以创新为己任的产业布局、以政策乃至资金支持的政府力量。三者之间协同作用,为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学者曾于1995年将起源于DNA研究中的三螺旋模型用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关系的动力学。“三螺旋模型”理论对我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亦有启发,值得探讨。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