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创新·人才
APP下载

“洋创客”深圳演绎“创智”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25 08:05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王兆龙

  美国创客Tully Gehan向记者展示他的机器人。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兆龙 文/图

  在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盛产“创客”的深圳,吸引来一群“洋创客”。他们同本土“创客”一样,醉心于以工程化为导向的创新,例如电子、机械、机器人、3D打印等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

  与深圳小创客智慧碰撞

  Tully Gehan(以下称“Tully”)来自美国,到深圳已有六个年头了,他曾在硅谷工作了十年。记者与Tully相识于2016年第二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期间,当时他和团队成员正在创客工坊展区的机器人工坊指导小朋友组装各式机器人。

  据介绍,机器人工坊的立意在于“人人都可以做机器人”,利用开源的硬件电路和市场常见的电子零部件,学习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和工作原理,让普通人也可以动手制作机器人。Tully和他领导的创客团队Robot Maker设计了基于Arduino平台的电路板,并以此开发了一系列个人定制机器人。

  Tully告诉记者,开源机器人项目的灵感源自自己一段早年经历,他曾加入一家制作基于 Linux系统手机的公司,该公司的手机存在信号差、Wifi连不上等诸多问题,但是消费者的负面评价却不像预期那么多,原因在于这款手机是开源的,所有的工程文档都可以在网上下载,消费者自己动手进行修理、调试,自得其乐。

  “太多的秘密总是让人感到无趣。”Tully说。他认为当前中国的创客运动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有了更多智慧的碰撞,比单纯的开源更有意义。

  乐于分享知识和技艺

  Nicolas Deladerriere(以下称“Nico”)出生在法国,成长于德国。或许是受德国的影响更多一些,Nico的创新领域没有太多的浪漫,更多的是务实。除了和Tully一起做机器人,他主要针对日常用品进行创新,包括家庭医疗用品、家用电器、智能厨具等。

  除个人的研究工作外,Nico还不时帮助他的中国妻子推进创客教育项目。这个项目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及其母亲普及科技知识。Nico认为这很有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他打开产品创新的思路。出于对妻子的支持,他也尽量调整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去适应妻子的项目。

  作为Nico的合作伙伴,Tully平日里也经常开展创客教育活动,他十分乐于与他人分享制造的技艺。他认为,在各种开源项目中,人们(主要是成年人)更多地从一些志愿者工程师那里得到帮助,而创客教育活动则对孩子们起到更积极的帮助,尤其是当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很多名校很看重这方面的素养。

  在记者看来,Nico和Tully所开展的创客教育,不仅教给小朋友拼装机器人或者普及技术常识,还引导小朋友在玩乐中学习,引发对科技领域的兴趣,为未来的科技工程发展播下种子。

  在深圳“乐不思蜀”

  Janek Mann(以下称“Janek”)是德国人,在英国居住了15年后来到中国,当前他依然在为世界知名学府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工作。虽然与英国本土远隔重洋,但这并没有影响Janek的研究工作,他在南山区的南荔工坊和宝安区的深圳爱丁堡国际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各有一间实验室,这足以满足他在无线传感器项目和空气质量项目的研究需要。

  “我在深圳学到了很多。”Janek告诉记者,深圳是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心脏,整个行业链条包罗万象,有无数大公司、小公司在通力合作。Janke认为,深圳是加速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最佳地方。几年前,他在南山区找到了第一家配套设施齐全的创客空间,故而常居于此。

  美国人Matt Mets(以下称“Matt”)也在南山区工作生活,他主要从事LED时尚装置定制。记者问及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在距离华强北更近的福田区工作,通常认为这里更方便采购电子配件。Matt说,采购工作完全可以在线上进行,他更喜欢通过电商购买,采购量大一些的也可以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取。相对于繁华的福田区,Matt更喜欢南山区的静谧和闲适。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