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科研·创意
APP下载

如何让尖端军事科技走近你我

发布时间:2016-09-27 12:4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叶雨婷

  “这是个真家伙啊,难得一见!”长征系列第二级别火箭发动机的实物在展厅里就像一个灰色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利民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项火箭推进技术已经应用在大型机车的发动机上。

  9月24日至26日,西安迎来一场以“军民融合促进发展、科技创新改变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协年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这是中国科协年会首次举办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

  本次展会中,中国核工业、中国航空、中国航天、中国兵器、中国船舶等十大军工集团,国防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国内近300家军民融合领域高科技企业参展。

  场馆里,观众可以了解到信息系统、无人化平台、模拟与仿真、卫星资源利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8个领域的军民融合成果、优秀民参军企业产品,参展项目达400余项,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华龙一号、北斗导航等展现我国近年来自主创新成果的重点项目。

  在众多展位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最相关的军民融合成果要数一款中国独创的中子放射治疗癌症的设备了。核反应堆可以产生大量中子,这些中子很适合“对付”肿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先被注射一种含硼元素的营养液,癌细胞吸收营养液后,用中子去轰击,硼元素会剧烈反应,从而杀死癌细胞。这款设备近两年投入实验,并已有治愈病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表示,核医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核医学药物制备、核技术诊断等技术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域。我国核技术应用较晚,先进核医疗设备人均覆盖率不足,跟欧美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这是被众多专家广泛认可的事实,但目前我国的军民融合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9月25日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军民融合项目课题组召集人许毅达认为,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军民融合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一些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仅以军民融合这个概念为例,目前社会上很热,许毅达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军民融合的目的是什么。在他看来,军民融合不是为了泛泛地发展经济,而是在确保打胜仗的前提下,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得到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我们要开展军民融合,创新是其灵魂”。

  “既然是灵魂,一定要有基础。”许毅达表示,“现在,有关单位都在研究如何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但都在分别研究,或者是结对子研究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但我们国家最终应建设统一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不仅体制机制要有保障,法律法规也要健全。”

  许毅达补充道,军民融合的知识产权也应得到保护,还要使创新主体的责任利益清晰合理。最后,“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做到公平竞争、公正待遇,适当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认为,军工科研由于它的特殊性,自成体系。因此,军工科研应从体系内走出来,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接受一些来自地方的新鲜学术思想,共同在科学前沿展开相应的工作。

  不少专家认为,发展军民融合,人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如何将优秀科研人才安全地、有效地为国防建设和军民融合服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总设计师吴伟仁指出,目前不少军工科研单位集中在我国中西部,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和东部的科研人员“不缺钱缺项目”相比,西部的科研人员“更缺钱”。

  高校是创新的主战场。蒋庄德表示,是前沿科学技术的储备库,更是军工研究的坚实后盾。但目前很多高校参加国防研究较少,受到了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我想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都应成为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指出,真正要把军民融合好,首先是体制创新,要在体制机制上建立融合的平台,“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我们成立了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我们现在和几个军工集团联合,也是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研究”。

  许毅达则建议,未来我们国家军民融合体系应至少有三方面的支撑。“一是建立完善的从科研、技术、产品研制到装备使用保障链条的军民高度统筹、高度协调的机制。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国防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体系体制的改革,要通过改革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形成资源共享、延续发展的格局。三是除了政府的宏观引导,军队的需求之外,还要充分应用市场规律,发挥金融证券对优质资源和优秀的创新成果、人才激励作用,要发挥人才流向的作用。”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