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头条
APP下载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子梦想

发布时间:2016-09-07 07:55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刘湘竹

  本报记者刘湘竹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功入选“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时入选的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获得这一殊荣,是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多年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子梦想成功经验与丰富成果的充分肯定,也再次见证了这所年轻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这次评选历时近半年,经过学校总结、推荐申报、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实地调研等环节,程序严谨,标准严格。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究竟有怎样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成果被肯定和推广?三位东软学子的故事中可以寻找答案……

  闫子涵:创新创业课点燃奇思妙想

  闫子涵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15级电子工程系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学生。今年刚上大二的他就已经在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获批立项,进驻了sovo的智慧城市空间。说起他的创意经历,不得不提到创新创业课。

  与所有2015级学生一样,闫子涵在大一第一学期完成了一门创新课的学习:《创新、创造与改变》。闫子涵说:“原来了不起的创意、创新并不全是灵感突现,而是有方法可寻的。比如我们小组的项目。最初是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学,不了解社团,从而萌生了制作一个社团信息网络工具的想法。这属于原始创新。进一步构思时,我们发现其他人已经做了类似的项目,于是我们开始琢磨他们的功能,应该如何改进,这个时候又成了模仿创新。”最终,他们将自己的项目称为“社团巴士”,希望将巴士“运载数量多、方便快捷”的特点带入到项目中。

  项目内容很简单,然而真正做起来却问题重重:定位不清晰、技术短缺、开发困难。“终于等到大一第二学期的《思维创新与开发》课,老师开始深入讲解如何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来评判和改进创意。课后,我们都会用新学到的内容重新审视我们的项目。”

  闫子涵说,他学到的第一个思考工具是爱德华·德·波诺的“六顶思考帽”——用冷静、直觉、负面、中立、正面、创新六种思维来评判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很喜人,我们很快做出了转变。”闫子涵说。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势不可挡。课程结束后,他们仍然沉浸在项目中,暑假期间,他们的项目开始正式运营了,即将面向新生推出一个社团服务工具——社团盟微信公众号。团队也由最初的3人壮大到10人。

  今年,闫子涵和所有2015级的学生还将学到《创业者的成长之路》和《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未来还可以选修7门创业商业技能、1门高级创新课程。这些课程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创意的引入,创业的实施,创业的总结这样一个过程,正好符合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这里提到的创业是泛化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引导学生有大学规划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无论未来学生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于丹说。

  李振宁:在这里获得受益一生的创新创业文化

  5月13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204教室,春日午后的阳光刚好。该校2012届校友李振宁推门而入。他也数不清这是毕业后第几次回到母校。不过他已不再是当年初入校园的稚嫩学生。这次他是以大连圣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他的创业感悟。

  李振宁所在的创业公司——大连圣笛科技,目前已是东北少数能够提供移动应用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自2011年末公司成立,已为60多家客户提供上百款产品。他说,成立这家公司是因为比他大一届的学长、曾经学生社团的搭档——柳竣的邀请。大学时练就的默契让他俩“吃了一次米线”就把这事儿定了。

  “学校一直都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这样的氛围和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对我们影响很大。”李振宁说。在圣笛科技之前,他就曾在学校电子商务领域创业三次。

  如今,公司已经走过了5年。他们从亏本、逐步持平到盈利,逐步成为中国东北领先的app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电影《中国合伙人》开播后,他们也成为大家熟知的“东软合伙人”。他们每年都回母校招聘。在他们的团队中,50%的成员都是东软校友,而且基本上都是业务骨干。

  “在整个互联网软件圈里,大家对母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通较高,特别是动手能力、开发能力比较强,能很快进入实战状态。回母校招聘,不仅是因为感恩,更是一件双赢的开心事。”李振宁说。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