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头条
APP下载

区域创新发展的东莞命题

发布时间:2016-08-04 09:59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龚名扬 文海斌 刘云霞

  东莞东城外经工业园在劲胜精密智能制造试点现场,技术工人在观察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孙俊杰 摄

  【编者按】

  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创新来说,我们需要关注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毕竟这是实施创新驱动的纵向与横向的维度。从时间上来看,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现腾飞,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珠三角地区凭借着区域、成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龙头区域,东莞在代工时代创造了巨大的辉煌。而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外向型经济萎缩,“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开始换挡,向传统的代工经济告别。恰逢此时,中央推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东莞的经济迎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风口。与创新的时间节点所相对的,是创新的空间。关于空间的定义有很多,通常我们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从广义来看,空间使事物具有了变化性,即因为空间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发生变化。今天,我们推出“创新驱动 东莞新里程”系列观察述评报道第三篇,以此为您剖析东莞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中,空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来看,创新的空间路径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东莞,在区域创新的空间之中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东莞需要怎样运用自身的优势,来为产业创新提供充足的空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逐一探讨。

  全球经济体系正经历最为重大的重构,经济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创新已经从摆脱经济危机的一个政策选项,升格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的重大战略挑战。中国,正前所未有地需要创新的力量。从空间区域来看,珠三角是我国区域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涵盖城市最多的一个示范区。以广深两大城市为核心,以东莞、佛山等城市为骨干,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珠三角创新生态空间正在加速形成。全球创新路径的转移,让东莞在珠三角的创新区域空间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来几年,东莞将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昔日的“世界工厂”,在区域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空间。

  全球创新空间路径的转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全面崛起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哈佛商学院Wickham Skinner教授“聚焦理论”的指引、交通运输的解禁以及IT技术等影响下,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产业转移。这次产业转移因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相吻合,而成为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最直接驱动力之一,具体表现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作为距离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东莞,从空间上来看,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外资企业经香港和深圳向东莞的转移。当时,由于港资企业与台资企业的设厂,东莞迎来了第一次工业化的浪潮。进入2000年后,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电子计算机及外设零部件的配套率达95%,使得东莞市成为全球的计算机制造中心。当时,新技术的空间发展路径,是从美国到港台地区,然后再到东莞,只是东莞的产业配套,基本上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这一路径在近年来发生了改变,从空间上看,如今创新发展的路径从欧美到了珠三角地区,然后在莞深产业融合正在加速的情况下,未来的五至十年,东莞站在了创新发展的风口。如果说硅谷是全球技术创新聚集地,可以接触最前沿的信息,那么深圳就是拥有非常密集的电子产业供应链资源,可以把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很多硅谷的人尤其是做硬件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地往深圳跑,而深圳的企业也慢慢向东莞渗透,这种变化的方向趋于融合,同时以深圳、东莞、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整体在全球的产业链上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天安数码城总裁杜灿生说,香港早些年的发展经验值得东莞借鉴,依托便利的港口优势和背靠大陆的优势,剥离了低端制造,留下了金融与现代物流,打开了城市窗口,对接了国际市场,引进了创新资源。东莞不是深圳的小兄弟,东莞要做好自己。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学者也呼应了杜灿生先生的观点,东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应把创新要素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在空间布局上解决“两张皮”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好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在创新空间的打造上,东莞可以借鉴浙江经验。“特色小镇”作为浙江打造经济发展新兴支撑力量的新载体,具备与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传统工业园区与企业社区截然不同的理念,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每个小镇都是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与有机统一的“融合”,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创新创业空间载体。这种创新,是值得东莞借鉴的。东莞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创新结合原有的产业基础与新科技融合发展,未来数十年,东莞将大有作为。有一组数字展现出东莞的变化。今年1—6月,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22亿台,同比增长69.19%,全球每六部手机就有一部产自东莞。与此同时,2015年,东莞的孵化器数量达到36家,以天安数码城为代表的创新产业园,正在为东莞聚集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事实上,在创新空间路径的转移过程中,以代工闻名的东莞,不少代工厂也已转型为硬件方案提供商,包揽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全流程。

  世界级创新空间的融合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区域,如美国硅谷、意大利Emilia-Romagna、德国Baden-Wurttemberg、印度的班加罗尔等,这些区域的重要特点是具备了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空间。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环境的描述,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由区域创新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区域创新硬环境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软环境包括利于区域知识创新和顺利流通扩散的制度、政策法规及学习氛围,勇于创新和尝试等社会文化环境。而珠三角地区,这个在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的超级城市群,正在朝着世界级的创新空间而迈进。事实上,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创区建设工作,珠三角各市将其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头等大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和政策创新等方式协同推进。从政府层面来看,今年4月由广东省政府人民政府发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形成的1 1,连同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7个地级市,共同构建成“1 1 7”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自创区)建设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自下而上来看,在珠三角的创新空间内,广州、深圳已经开始人才、技术、企业项目、创新平台等资源的外溢和主动输出,而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域的东莞,通过吸引企业落户、建设科技平台、加强交通对接等方式,争取创新资源。背靠广州、深圳,连接港澳台,东莞正在成为连接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超级连接器。未来,东莞在珠三角这个世界级创新空间中,将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东莞的创新升级过程中,类似天安数码城这样的世界顶尖的科技产业园,正为这座城市的产业腾飞提供更多助力。天安数码城用26年时间实现了从工业园向产城融合的华丽蝶变,园区里走出62家上市公司,成为上市企业的摇篮。在落户东莞6年后,天安数码城通过联动园区内的各个众创空间,已逐渐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充分整合利用的创新生态圈。天安数码城总裁杜灿生说,天安数码城希望能够结合自己20余年产业园区运营经验,打造一种真正能够落地、有实操价值的众创空间。天安数码城领创的T SPACE空间集“时尚、科技、设计、智造、应用、创意、展示”功能于一体,旨在以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打造各种主题空间,聚集整合创业团队、投融资本、服务平台、导师团队、优惠政策、路演展示等一系列孵化要素和资源。中小企业在这个创新企业生态圈中,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并不断成长繁衍,带动更多的链条式创新创业矩阵形成。事实上,随着天安数码城与凤岗、长安两镇合作的开展,意味着来自深圳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资源,将在东莞更广阔的区域内落地,从而推动东莞的创新驱动发展,让东莞能够在珠三角这一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创新空间内抢占先机。

  开放性创新空间的东莞维度

  如果把目光聚焦在东莞的话,在广深走廊一带的创新空间之中,东莞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虽然深圳是珠三角创新空间内的中心,但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产业挤出效应明显。而近在毗邻的东莞,通过调整土地政策,保证了重大项目的用地建设,同时激励镇街进行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东莞才有承接深圳外溢的创新产业的空间。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东莞具有制造业全产业链的优势,但从创新空间的维度上来看,在引进创新项目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其与东莞优势产业之间的匹配度,理顺产业资源的分配体系。拿遍地开花的旧厂房改造而来的众创空间举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闲置资源,但对于要吸引科技企业而进驻的创新空间而言,低标准、毫无运营服务和人文气息的物业,其实并非一个好的选择。这一方面是市场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引导。与一般产业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跳出传统工业厂房的桎梏,也要规避写字楼的“格子间”,寻找更适宜发展的空间。据悉,南城天安数码城不仅构建了适宜企业聚集式发展的布局空间,更提供了科技企业特殊需求的楼层承重、通风系统、用电负荷、层高等空间布局,首创性地提出了“第九空间”的概念,其创新功能区涵盖了研发、中试、轻型生产、产品检测、营销、产品展示、物资流通、物资存储以及智能办公九大功能在内的多元化复合空间。对于创新空间的构建来说,仅有物理空间是不够的。物理空间具有局限性,而在当今“互联网 ”链接一切的时代,东莞的创新产业也非常需要线上的孵化空间,为其提供高效的资源对接服务。如天安数码城今年7月上线的“1发布”平台,就是一个线上的创新空间。“1发布”平台将依托该集团旗下15个园区的产业基础,以及直通创新资源丰富的七个欧美国家的“国际直通车”、T SPACE众创空间等创新体系,面向所有需求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旨在提供便利的资源对接服务,实现“国际技术转移 国际资本国内科技创新项目 大数据分析”多方面对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

  ■聚焦

  人文性创新空间助推科技企业成长

  在新型众创空间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众创空间在建筑功能上如何更适合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何促进高端制造业与智能空间、展示空间及仓储空间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创新空间运营者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如何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科研空间,融合企业所需的经营生态环境、产业环境以及产业生态链呢?以浙江创建特色小镇为例,充分利用了浙江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空间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及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把产业转型中最有生命力的创新元素快速聚拢起来。东莞天安数码城总建筑师李永凯认为,园区创新空间的打造应从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入手。创新型科研空间不同于传统工业园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简单划分,也有别于普通写字楼的压抑逼仄,天安数码城打造的多功能复合空间,更强调园区功能的丰富性、企业创新的共振性、人本需求的便利性以及产业小“园”与市政大“区”环境的融合性。落实在园区规划、单体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上,即以打造一个企业公园为主基调,将建筑规划的“硬景”与研发生产的“软境”自然融合体。天安数码城总裁助理雷昶表示,天安数码城深知政府的需求,也懂企业的诉求,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产城融合的要求。这体现在三个改变:一是税收的改变;二是城市面貌的改变;三是人才结构的改变。“企业需要人才,比如博士、硕士、海归,来带动当地人口素质的改变。过去我们更多做的是商务配套,随着运营经验积累,我们发现企业主愿意落户园区,但中高级管理人员未必愿意,他们有家庭等顾虑,我们必须投入重金在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上。现在我们提“国际化道路”,海归、海外工程师要来,如果没有更好的创业环境,就会留不住人才,所以要产城融合,努力把园区舒适度、信息化,与世界同步等融入到园区。天安数码城具有开拓性,是产业造城的先驱,有内生的推动力。” “过去我们为创新型企业打造过退台式花园科研空间,今年在产业第四期的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又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上市企业加速区,打造科技金融中心,满足金融企业及大数据储存、大型机房企业的需求,结合此前我们在日本大前广场考察,将在产业第五期推出LAB体验式空间(场景式研发中心、实验室),我们鼓励创新企业把他们的后台的研发放在前端,进行简要的说明和展示,让企业能够得到公众和市场的反馈。这样的体验式空间更符合创新性,作为展区和交流区,可以促进创新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李永凯说。换句话说,园区可以为入驻企业提前做好规划,一旦企业提出他们的订制需求,园区就可以按照这些设计参数,为企业量身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空间,包括建筑风格、空间格局、楼层承重、水电及排风系统的合理布局等。

  ■产业观察

  构建立体创新空间企业可有更大作为

  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或组织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创新可以跨越企业的传统边界,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于东莞来说,在全球创新路径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如何在珠三角创新空间的融合发展中争得一席地位,可谓时不我待。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0多年时间,东莞先后引进设立了包括中以产业园、中英产业园、中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德创新产业园在内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在美国硅谷设立办事处,在南美等新兴国家地区设立了经贸点。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因此,在助力东莞创新空间的构建方面,企业能够有更大作为。今年以来,天安数码城在东莞启动的中澳、中美两列“直通车”,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年4月,中澳直通车启动仪式在东莞南城举行,东莞天安数码城将通过中澳直通车平台打造中澳科技城,借此引进国外优质人才和先进技术落地发展,并整合双方在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领域的金融资源,实现资本互通。而在7月14日,“中美硅谷直通车”在东莞凤岗镇正式落地与开通,与凤岗天安数码城直接对接。中美硅谷直通车落地东莞,意味着今后硅谷高端科技项目、人才、信息等资源将更便于引入东莞,与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相结合,助力打通传统产业与创新科技的连接路径,培育更多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企业和人才。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善用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功能,对于加强城市在创新方面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国际创新资源,既包括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有形资源,也要整合科研人员、研究机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空间内的细胞。对东莞创新而言,“直通车”开通的意义在于在原有的创新空间路径之上,开辟出了两条直达的路径,从而缩短了创新资源抵达东莞的路程。笔者相信,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发力之下,东莞在这轮风起云涌的创新浪潮中,必将再一次蝶变腾飞。

  策划:何文 余安定 陈香国 统筹:陈香国 撰文:龚名扬 文海斌 刘云霞

【责任编辑:于璧嘉】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