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中青创家-- >> KAB
APP下载

差生韩寒的商业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16-06-29 12:0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KAB创业俱乐部(微信ID:KABClub)

    82年出生,天秤座的韩寒,现年已34岁。

    一个月前(4月13日),韩寒在上海举行发布会,宣布携手ONE成立亭东影业,除斥资3亿拍摄电影《天空制造》外,还将把成名作《三重门》改编为电影。此外,他还宣布ONE获得了华创资本的A轮融资。同时,亭东影业也完成了A轮融资。

    17年前,韩寒以差生形象出现在公共视野。他蓄长头发,晒得黝黑,形象邋遢,更自嘲“七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而17年后,他出现自己电影暨公司的发布会上,已鲜能听到负面评价,舆论也不再一边倒地批评他的差生身份以及学历问题。

    从叛逆写手、博客公知、赛车冠军到电影导演,当人们以为文艺青年韩寒会理所当然地成长为文艺中年,韩寒却悄然完成了转型,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年”。

    回望自己走过的轨迹,个中滋味,想来也只有韩寒本人知道。

    差生韩寒

    少年韩寒,是一个不听话差生,他不断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试图说服更多的人,但同时引发更多的质疑批评——这种情况,甚至一直延续到4年前的“方韩大战”,2年前的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痛批“韩寒是文坛最大丑闻”。

    肖鹰在文章中写道:“与《小时代3》赤裸裸地张扬物质主义的‘青春梦想’不同,《后会无期》是用看似散淡随性、实则觊觎名利之术,裱新着上世纪后期以来的陈腐的‘青春叛逆’。”肖甚至提出,“清理‘天才韩寒成名史’给历史以真相、还文坛以是非之必需。”

    在这则公关事件中,韩寒没有像以往那样与对方“周旋”,而是保持生活中的腼腆和内敛,从他的微博等社交媒体中,也没有看到他对此的任何辩驳。反倒是有一大批粉丝和公知站出来,指责肖的言论过激,批评失当。

    其实,相同或相似的批评指责,在17年前的少年韩寒看来,不过是家常便饭。虽然彼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未满18岁的少年。

    在那个懵懂的年纪,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无论是在上海市罗星中学的初中三年,还是没有毕业就辍学的松江二中,韩寒事实上过得并不愉快。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观赏”、“消费”和“解构”。他的高中同学,曾向《南方周末》记者纰漏,韩寒“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

    彼时,即便是当他获得新概念一等奖后,老师们虽表面上不再说他“坏话”,但实际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种严厉的“督促”,少年韩寒会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则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曾几何时,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甚至把家从亭林镇亭东村(这即“亭东影业”名字的来源)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其母亲更是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来回奔波。但直到高中,韩寒的成绩都不太理想,这也使得他跟家人的关系,有时会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好几次,因为诸如没交作业等原因,他父亲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当着老师的面,动怒的韩仁均,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文青韩寒

    17年前的一次作文大赛,虽然并没有改变“差生韩寒”的身份,但毕竟是一个契机,让他一下成为了那个时候的“网红”。

    从作文比赛本身来讲,其实不足以成为一个公众事件。但那时恰巧赶上了网络时代的浪潮,随着国内“文学时代”的结束,各种文学杂志纷纷倒闭,文艺圈子也恰恰就需要一个不一样的作文比赛。于是“新概念”就应运而生,“韩寒”也应运而生。

    随着韩寒、郭敬明的走红,“新概念作文”如日中天,主办方《萌芽》发行量迎来了逆势增长。但有别于郭敬明的是,如果我们再度回顾那段历史,你会发现韩寒本就具备更引人注目的历史因子。

    即除了文学界需要“新概念”外,教育界也需要“新概念”。因为那个时候除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也崭露头角,并且政府曾一度把素质教育提升到政府工作的层面。

    在两股“势力”的夹杂裹挟下,“韩寒”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了,而是一个“代表”,或者说是一个“符号”。

    站在聚光灯下,韩寒更明显地表现出了他的“机灵”和“天才”,在一次次地磨练中,他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抓住公众的兴奋点和痛处,每次都能言语惊人,让人击节。从批判应试教育体制,到“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和白桦之争,韩寒已逐渐修炼成一个特例独行的KOL。

    然而不可辩驳的是,韩寒确实有着他的才华。高中就开始研究钱钟书的韩寒,别人需要50分钟才能完成的应试作文,他只需要10分钟,而且每每都获得高分;老师让他负责班级的黑板报,别人都是抄,而他拿着粉笔,直接落笔成文。

    他的高中同桌陆乐就曾回忆:“(韩寒)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

    很明显,与郭敬明不同,韩寒骨子里是有文人气息的。他的文章“离经叛道”,别人不敢说的,他说;别人不敢写的,他写;别人觉得不雅的,偏偏在他那荣登大雅之堂。如此种种,也足以让各个阶层对韩寒都另眼相看。

    除了出版了一些畅销书外,2009年时,韩寒先后获得了《南方周末》、《新世纪周刊》、《亚洲周刊》等年度人物,天涯势力之年度网络十大写手、《时代周报》时代100人—2009推动中国进步100人等等,随后在2010年4月时,更登上《时代周刊》,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

    商人韩寒

    17年间,韩寒的身份不停的变幻,符号和含义也不停的转变。差生韩寒、文青韩寒、赛车手、公知、国民岳父、电影人。这里面可以理出来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任凭别人怎么说,韩寒终究还是转型成了一个商人。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PC端市场迎来2位数的爆发式增长,价格走低,逐渐普及到每个人手里。移动端市场,也紧随其后。同时,论坛、博客、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以往的信息渠道垄断。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并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成为反抗权威最好的工具。众多的“意见领袖”以多元化的姿态活跃在公众面前,影响着中国。

    笔者还记得,当初笑蜀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文章《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就曾引发过不小的反响和轰动。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历史,不免让人感慨。

    而事实上,韩寒的转型正是以这种姿态出现。但是韩寒却聪明地学会克制。当笑蜀、李承鹏纷纷被迫远离公众的视线后,韩寒却以“韩三篇”结束了自己的“公知”生涯,成为另一个韩寒。

    其实,即使是“公知”时期的韩寒,他与徐静蕾、贾樟柯、陈鲁豫、范冰冰、左小祖咒等导演、艺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半只脚已经踏进娱乐圈。后来给李宇春写歌,与王珞丹传绯闻,客串邓超、叫兽易小星等人的电影,再到自己做导演拍电影,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娱乐化,并且从中趟出一条自己的商业化之路。

    尽管韩寒在广告代言方面,曾表态坚决摈弃,拒绝转变为代言费过千万元大明星。但韩寒还是悄然无息地在商业和市场化方面,完成了自我转型。现在,作为一个导演和商人,韩寒说,我们只需要遵循商业规则,每一分钱赚得都是干净的。这无可回避。

    ONE

    对比他和郭敬明。郭现在已经完全是一个商人,而韩寒虽然做着商人的事情,却有“情怀”罩着。这也很难说,他是否出于“故意”,也许只是性格使然。

    记得2012年后的韩寒,出现在公众面前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成立了工作室,团队来自夭折的《独唱团》,发布了“ONE”APP,定位文艺青年群体,上架24小时,就冲到App Store中国区总榜第一名。

    这个APP最早的名字是“一个·韩寒”,最初的推广和合作方是腾讯,腾讯为此在当年推出了独立的“韩寒频道”。正是借着腾讯的流量和韩寒的名气,“ONE”迅速脱颖而出。随后,腾讯在2012年12月份推出了“大家”专栏。

    2012年对作家韩寒也是一个分界线,自2011年9月长篇小说《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出版后,至今为止,除将过去的随笔文章结集出版外,他再也没出版过长篇作品。

    也许,再优秀的作家,都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但与其这样解释,还不如说2012年的韩寒,已经开始制造下一个“韩寒”——商人韩寒。

    至今为止,ONE推出了《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皮囊》、《南极姑娘》等一系列作品合集,捧红了诸如张皓宸、蔡崇达等一批年轻写手。出自于ONE的精选集书系销量已经超过了四百万册,签约作者书系也已超六百万册。目前官方用户有3000万,日阅读量过百万。

    韩寒说,ONE现在更多是在挖掘和推介一些新人,“ONE上面不只有韩寒,它更不是一个用来捧红韩寒的App,我们在平台上已经发掘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在ONE上的人气同样很高”。如此,这些都是ONE在“去韩寒化”上做出的努力,但我们也不妨理解为:这正是对ONE的商业模式的思考和转变。

    韩寒认为现阶段“打赏阅读”可能更合理,所以ONE以后也会推出这一功能,他还认为在不远的未来,大家会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

    4.13发布会

    韩寒说,商业,也是才华的一种。

    回到4月13日。韩寒还是那个韩寒,没有移民,没有消失,更没有浓妆艳抹,他穿着黑色的长袖T恤,黑色的裤子,黑色的鞋子,戴着黑框眼镜,在黑色为主基调的舞台上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发布会。

    这次发布会上,韩寒和坐在台下的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万合天宜合伙人叫兽易小星等,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商人。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韩寒忙着推销自己的团队,推销马上启动的项目,发布新的产品计划。台下坐着王思聪、黄建新、方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将他往商业、甚至是企业家那个方向推。

    还记得他在厦门大学演讲时说过,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是文化的强大,但他在4.13发布会上说,社会的发展靠的是商业与科技。虽然这二者并不矛盾,侧重却已有倾斜。从他口中蹦出的各种数字和《三重门》电影的绝对IP形态,都已在思维模式中坚定了这种商业逻辑。即便他试图通过打电竞这样的段子把自己拉回到“屌丝文化”中来,但也早已来不及回不去。

    “我以前觉得,改变这个世界,靠文艺、文学、艺术,但这些其实是相对深层的影响,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影响比较久远,但又很容易受到其他东西钳制。现在我认为,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向上的很好的两点就是科技和商业,科技一定会让信息的传播更自由,让每个人的开化更容易;在一个大家都看重商业、商业规则非常行得通的社会,基本上不会产生太邪恶、太倒退的社会现象,因为商业本生就有很多契约精神在里面。”

    两代人的记忆

    17年前,在松江二中巍峨的校门背后是一个少年的世界。此后他的所有荣耀都奠基于此。他离开的时候,难称愉快的少年生涯从此结束,而后来巨大的辉煌与争议还远未来临。

    可以说,韩寒伴随了80后和90后两代人的成长和记忆。而他的思想变化、成熟也代表了80后那一代的思想变化、成熟。

    韩寒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断否定过去的自己、独立思考且不一味地迎合粉丝。这从当时的“韩三篇“就能看出来了,尽管很多人都惊呼他是不是被“招安”了。而在笔者看来,却是他思想成熟、独立思考的表现。真正喜欢、了解韩寒的人不会把他当做神,也不会同意他的全部观点。

    面对已经转型成功的韩寒,我们无须质疑当年那个犀利的韩寒是否已经离我们远去。逝者如斯,时间从来没有停止过。

【责任编辑:勾春蕾】
相关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图片阅读更多>>